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首頁 > 雜志 > 2023年 > 2023年12期 > 領(lǐng)導(dǎo)科學/決策藝術(shù) > 領(lǐng)導(dǎo)力

基層需要“三氣”干部

  作者:羅玉亮  編輯:王張晗  來源:決策網(wǎng)時間:2023-12-22
一個地方、一個部門或者一個單位, “三氣”干部多了,發(fā)展就快,群眾就富裕,社會就和諧。

治國安邦,重在基礎(chǔ),基層穩(wěn)則國家穩(wěn)?;鶎痈刹渴腔鶎臃€(wěn)的重要因素,也是我們黨執(zhí)政大廈的基礎(chǔ)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:“我們黨的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,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黨都不可能具有的強大組織資源。把基層黨建工作抓好了,我們的基層黨組織牢不可破,我們的黨員隊伍堅不可摧,黨的執(zhí)政地位就堅如磐石,黨和人民的事業(yè)就無往而不勝?!?

什么樣的干部才能受到群眾歡迎?基層和群眾都希望要“三氣”干部,而不要“三不”干部。

知“天氣”干部

首先要能夠知“天氣”的干部,而不要什么都不知道的“不知道”干部。

干部知“天氣”,指的是各級干部要對黨的各項方針政策,不僅要“知道”,而且“精道”,更要有“道道”,才能夠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職責,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(wù)。一個干部只有做到“政策通”,才不會做“政策阻”,才不會被群眾趕出家門,甚至挨群眾的“磚頭”。

然而,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一些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,在接待群眾來信來訪的時候,卻是一個什么都不知道的“不知道”干部。對待群眾的詢問,一問三不知:既不知道上級出臺某一政策的背景,又不知道某一政策的具體內(nèi)容,更不知道怎樣去執(zhí)行這一政策。被群眾問急了,只會來一句:“自己去看文件”。甚至擺出官架子,丟下一句話:“反正你不符合政策,不行,你找上面去”。置自己的職責和群眾的利益不顧。

前些年,網(wǎng)上曾形象地稱這樣的干部是“夾生”干部。為什么要這樣說?做過飯的人都知道,煮飯的時候,水放少了或燒的時候火候不夠,都會出現(xiàn)米飯是“半生半熟”的現(xiàn)象,人們把這種飯叫“夾生飯”。而我們的一些干部就如同這“夾生飯”,所以被叫成了“夾生”干部。

各級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既是政策的執(zhí)行者,又是政策的宣傳者;既是矛盾的處理者,又是問題的反映者;既是發(fā)展的策劃者,又是落實的帶頭者。如果不知道政策的來處、去處和出處,還談何去做執(zhí)行者、宣傳者、處理者、反映者、策劃者和帶頭者。

尤其是在網(wǎng)絡(luò)技術(shù)發(fā)達的今天,黨的方針政策一出臺,不僅干部知道了,群眾也知道了。干部在研究政策,群眾也在研究政策。如果我們的干部不能做到“通精透”,而群眾卻有可能做到“通精透”。那么,在面對群眾的時候,往往就會“失身份”“丟面子”“敗陣子”。

吸“空氣”干部

其次是要能夠吸“空氣”的干部,而不要什么都不了解的“不了解”干部。

干部要吸“空氣”,指的就是要能夠及時了解“左鄰右舍”,尤其是同一地區(qū)不同地方是如何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的,及時出臺實施細則,把黨的方針政策“落小”“落細”“落實”,避免“落后”。

然而,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一些地方基層干部卻對黨中央出臺的方針政策置若罔聞。一方面是等待,等待上面給“指示”,等不到“指示”就不做;另一方面卻搞起“唯我獨尊”,不管不顧,做一個什么都不了解的“不了解”干部。

面對群眾的質(zhì)詢,總是幾個字:會搞的,等。究竟怎么搞?等到什么時候?卻沒有了下文。有時,某一政策別人執(zhí)行了幾年,而一些地方仍然沒有動靜。只是憑著自己的好惡,想怎么來就怎么來。

有人曾經(jīng)說過,一個社會最大的腐敗不是干部自身的腐敗,而是失去規(guī)則帶來的“規(guī)則腐敗”?!耙?guī)則腐敗”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秩序的混亂,影響的是社會的民心,損害的卻是我們黨執(zhí)政大廈的根基。它的“后遺癥”,不亞于地震、瘟疫等自然災(zāi)害帶來的影響。

有人說過,人與人之間最小的距離是心,而人與人之間最大的距離同樣是心。干部與干部之間,干部與群眾之間同樣是這個道理。因此,一個地區(qū)也好,一個地方也好,干部知不知道呼吸新鮮“空氣”,能不能呼吸新鮮“空氣”,會不會呼吸新鮮“空氣”,決定一個地區(qū)或一個地方發(fā)展的成敗。

這也不了解,那也不了解,既不了解別人是怎么做的,也不了解別人做的怎么樣,更不了解政策“空洞”別人是如何化解的。這樣的地方不是“民怨沸騰”,就會有更多的“佛系干部”“躺平干部”出現(xiàn)。所以,會吸新鮮“空氣”的干部,才是一個地方、一個部門或一單位最大的“福氣”。

接“地氣”干部

再次是要能夠接“地氣”的干部,而不要什么都不清楚的“不清楚”干部。

干部要接“地氣”,指的就是各級干部尤其是領(lǐng)導(dǎo)干部要能夠深入基層、深入群眾、深入實際,到一線檢查督促黨的方針政策的落實情況,避免政策“停留在半空中,而不著地”。

然而在基層,這種什么都不清楚的“不清楚”干部不在少數(shù)。他們喜歡把政策的落實滿足于會議落實、滿足于文件落實、滿足于微信群APP落實、滿足于“華美的文案”落實,而不顧群眾反映,任由問題存在、矛盾產(chǎn)生、事態(tài)發(fā)展。

所以,網(wǎng)絡(luò)上對于一些地方這種政策落實稱為“紙面落實”“聲音落實”“圖片落實”。這種落實最初失去的是政策群體應(yīng)有的政策利益,但最終失去的卻是黨心與民心。

我們應(yīng)當看到,每一個黨的方針政策出臺從“頂層設(shè)計”來說都是從全局的、長遠的、戰(zhàn)略的高度去考慮的,所以,政策的原則性比較強,而真正落地,不同的地方、不同的歷史條件、不同的人文環(huán)境、不同的受眾群體等,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存在。

對于基層干部和群眾而言,這種時候迫切需要能夠有接“地氣”的干部,來進行“二次決策”。但是,基層干部和群眾常常盼來的不是接“地氣”干部,而是“觀賞干部”和一個什么都不清楚的“不清楚”干部。

很多時候,基層干部和群眾聽到的是“問題帶走了”,卻從沒有聽到“問題解決了”,把問題和矛盾的化解丟給“老實”的基層干部。

周恩來總理曾經(jīng)屢次對黨的各級領(lǐng)導(dǎo)干部強調(diào):“一切問題都要到現(xiàn)場去實踐”。但是,基層干部和群眾卻很難盼到接“地氣”干部,更難盼到“在現(xiàn)場解決問題”的干部。所以,干部接不接“地氣”,不僅是作風問題,更是黨性原則和群眾情懷問題。

實踐證明,一個地方、一個部門或者一個單位,“三氣”干部多了,發(fā)展就快,群眾就富裕,社會就和諧;而“三不”干部多了,發(fā)展就慢,群眾就窮,民怨就多。

(作者為中國領(lǐng)導(dǎo)科學研究會理事,安徽省全椒縣委組織部原副部長、黨校常務(wù)副校長)

0
最新期刊
X
X